
情緒課題---情緒或心理學的課程,應該規劃成學程,才能完整呈現它的內容,因為情緒的知識相當豐富多元,但是經由這課程議題,可以提醒人有情緒存在,對情緒的管理有初淺的了解。
情緒是個體受刺激所產生的身心激動狀態,個體在此同時 感受愉快或不愉快。愉快的是正向的情緒,如:高興,得意等情緒表現。
不愉快的是負向的情緒,如: 生氣,難過,忌妒等。
而個人因為受到刺激,引發的情緒經驗,往往跟個人過去的經驗和個人對該事件的認知評估有關。而情緒的產生,個人可以感受,但不容易自我控制。
一. 個人過去的經驗影響個人情緒表現
個人早期所養成的情緒習慣將會使個人腦部神經網路產生基本架構變化,日後不易改變。
一個人在他兒童時期就會學習他人,並以他人之行為及表現模式作為自我情緒表達的形象 。父母是一個人最早遇到的他人; 因此兒童會從父母身上學習到許多經驗,也會內化為該個人未來主要的行為表現,及情緒表達方法。例如: 父母對孩子很好,孩子長大後,也會對週邊的人良善。
如果父母對子女猜忌,也會形成子女之後與他人互動有猜忌的性格。通常子女形成這樣的情感經驗是在三歲前,因此,未來子女一但長大,則不易改變他的情緒經驗。
二. 思想,情感,情緒與行為
一般人受到刺激進而有情緒,最後呈現出其行為表現,都是這樣的歷程,如果可以多一些理性思考,則可以減少不可控制或減少負面的情緒產生。
三. 合理想法與非理性想法
合理想法 產生---> 正向/負向 之情緒
非理性想法 產生---> 負向情緒
合理想法不一定產生正向情緒,但非理性想法一定產生負向情緒,因此多 利用合理想法 或理性想法 使負向情緒出現機會降低,如此才能夠達到情緒管理,讓自己不會到情緒失控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