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角色與角色分工 Dr. Jane W. Lee
性別角色(gender role)
性別角色是社會學、心理學及社會心理學家們所關心的主題之一。
不同領域學者對性別角色的研究有差異。
5-29 &30 報告組留影
https://picasaweb.google.com/100385444496922271187/201252930#
性別角色的涵意從個人與文化層面來說:
一、就個人而言,性別角色是個體認同社會可接受的兩性行為模式,
或是個體透過自我的行為表現,以明示他所歸屬性別的行為型態。
二、從文化的角度而言,性別角色係指文化所期許成員表現適合男性
與女性的行為模式,包括內在的態度、觀念,外顯的言行、服裝等;
在一社會文化情境下,對男或或女性行為具有共同可認可或接納的
行為模式。
性別角色是社會文化產物,包含多元的面向,經由社會化過程,使個人由行為 表現中顯現其所屬性別的行為型態。Hustion(1983)認為性別角 色的內容包括以下層面:
1. 生物學上性別:生理的不同而產生性別差異。
2. 活動和興趣:包括玩具、遊戲、職業、家務工作,以及成就領域,例如
語言、數學和空間能力等。
3. 個人、社會屬性:包括人格特質和社會行為型態,例如攻擊、支配、依賴等。
4. 以性別為基礎的社會關係:包括朋友、性伴侶、模仿或認同對象,以及依附對象的選擇都是性別化的指標。
5. 典型的和象徵的特性:是指隱含性別化的手勢、非語言行為、語言型態以及象徵的型態和屬性。例如:姿態、聲音大小。
性別角色,意即個人的行為表現符合社會上普遍認為適合男性或女性的行為、興趣和態度或特性。
性別角色差異之理論基礎
從心理學觀點及社會文化觀點,探討分述有關性別角色發展差異的原因及歷程:
一、心理分析理論(Psychoanalytic Theory)
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論,佛洛依德強調性慾是天生的,佛洛依德認為每個人天生都具有兩性的心理特質及兩性的生理特質,而男女性的行為差異,即性別分化是經由認同的過程所形成,認同是經由模仿他人。
二、社會學習理論
以Albert 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為代表,認為個體性別角色的發展是社會化的結果。社會學習理論著重個人內在歷程,強調模仿、增強及類化等作用;而學習歷程有直接教導與觀察學習。增強和模仿乃社會學習理論的二個主要動力,且學習須透過許多原則,包括獎懲、類化、媒介、模仿及替代學習等。透過直接教學及模仿兩種途徑而獲得性別認定。
根據社會學習理論的觀點,性別角色刻板化行為是經由社會所給予的懲罰或獎賞、觀察或模仿等社會學習方式習得的行為。兒童從出生開始,父母親、師長常藉著正、負增強方式使兒童行為符合其性別角色。其不同的要求造成女孩之情感性特質、男孩之工具性特質等。孩童經由不斷的觀察、了解並認同生理性別,進而仿效週遭相同性別的行為模式,以達到性別認同;經由觀察模仿學習各種同性楷模的行為,如:同儕、教師、兄長、媒體人物和母親等角色活動,學到許多性別分化的態度和行為。因此,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或性別角色規範,都是個體在生活環境中,受楷模人物影響而模仿學習來的。
三、認知發展理論(Cong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兒童對性別角色的學習並不完全是被動的增強或模仿成人文化環境的結果。性別角色形成不但有賴認知的發展,更強調兒童對自己性別分類的認知及其意義的瞭解,進而獲取性別認定與角色行為。
早期的認知發展論,認為兒童對性別角色的學習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認知發展的成熟而依次達成性別發展階段。在二、三歲時開始有基本性別認同;到了四至六歲發展出性別一致性概念;在七歲左右,有僵固的性別角色行為;約九至十歲時,開始根據性別角色界定社會責任;往後再進一步發展,認知層次愈高,性別角色的概念愈有彈性(Thompson,1981)。為當孩童認定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後,兒童選擇的活動、態度與價值觀會反映他的性別取向,希望自己的行為符合自我的性別,此過程稱為「自我社會化」。性別認同建立後,兒童可從成人、同儕、故事、電視等管道獲得適合其性別角色的行為。因而兒童可能會受到社會角色的影響,以刻板的行為及信念來配合其性別的認同感。
依照Kohlberg 的觀點,兒童在六、七歲時對兩性的角色是帶著簡化的、誇大的圖像,而且具有非常明顯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兒童會運用他們對男性或女性的刻板化想像組成其行為舉止,培養成為男孩或女孩的態度與行為。Perry & Sung (1993)的研究有同樣的發現,即兒童對於同性的刻板認知在三歲時最為明顯,對異性的刻板認知並不明顯,隨著年齡漸增,一直到七歲,無論男孩或女孩均具有明顯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但隨著認知的發展,刻板印象漸漸有所修正,對性別角色的認知逐漸趨於彈性,故兒童對性別概念的認知才是性別角色分化的主要關鍵。
四、性別基模理論(Gender Schema Theory)
Bem(1981)的性別基模理論,包含社會學習理論與認知發展理論的特徵,強調內在具有組識性別訊息的基模,而外在文化的性別區分也提供性別角色的學習環境(Vasta,Haith &Miller,1995)。
兒童學習到兩性的差異,會將性別角色與性別基模的發展,加以對照,以自我調整行為,使其注意與自己性別有關的訊息或從事與自己性別有關的活動。故性別差異在於兒童依據社會文化對性別角色的期望,扮演各種與自己性別一致的行為。因此,性別基模一旦形成,個體會藉此處理訊息、組識經驗,將與自己性別基模一致的訊息進行解釋和記憶,而將性別基模不一致的訊息遺忘,或將之轉換以符合自己的刻板印象。
五、社會文化之觀點
以社會文化之觀點來探討男女性別角色的差異,可從人類學的文化觀點與女性主義批判父權文化之觀點,瞭解社會化影響性別角色的形成。
(一)人類學之觀點
人類學之觀點認為男女性別角色的形成是社會文化的產物,性別角色是隨社會文化而有很大的變異性,天生之生理差異非主要的影響。
1. 根據人類學者Margaret Mead 在1935 年觀察新幾內亞三個部落的研究發現Mundugumor 族的男性與女性都具有男性化的特質,男女性都很粗魯、凶悍殘忍、有攻擊性;Arapesh 族的男性與女性都很溫和、敏感、合作,而且沒有攻擊性。Tchambuli 族的男女特質與西方社會恰好相反,女性具有堅強、支配性、理智的特質。女性掌握社會經濟權力、從事勞力工作,如:捕魚、划船與貿易等工作;男性則是順從、依賴、擅於表達情感。男性喜歡裝扮、藝術活動、計畫儀式祭典。
2.Strong(1978)觀察發現:Woodland 印第安傳統女性在部落中和男性一樣擁有權力且扮演重要角色,包括主持宗教儀式、設計房子、觀察地形、種植食物,而家中的事務及照顧幼小的責任是由家中人員共同合作,不分男女一起分擔家庭責任。因此,在此部落中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角色的分工不因男女而有別。3.Quinones(1979)的研究:發現拉丁美洲的個人主義文化,認為不管男性或女性,皆是人的價值觀,使得拉丁美洲的兩性地位及社會責任較為公平。此外,拉丁美洲的男性,對於感情的表現較少受到社會規範的限制,所以男性的性格具有容易受感動、情緒的、文雅、誠實的特質;女性的性格則具有支配性、有主見的、重視精神層面之特質。
(二)女性主義之觀點
女性主義觀點而言,女性主義者極反對以人的生理構造機能來決定
個人的社會角色、地位及權利,因為性別是社會建構的產物,並非兩性在
智能及行為能力上就有所謂「天生」的差距,父權意識型態為兩性角色建
立規範,形成性別角色發展的差異,並利用角色規範來壓制女性潛能,將
她們塑造為弱者,而女性在缺乏自我意識的覺醒下,內化了性別角色,阻
礙她們發展自我的機會。
綜合性別角色差異之理論基礎可見,不同領域的學者對性別角色研究
的內容不盡相同,心理學家以兩性差異的生理觀點研究能區別男女差異的
特徵,如人格特質、能力、興趣上的男女差異;人類學家較偏重於描述不
同文化團體中男女分工的情形;而社會學家多半強調形成性別角色的社會
化過程及某文化內的團體互動情形。由此可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形成
歷程,除了個人心智發展外,也涉及社會文化的影響,特別是社會文化環
境及後天的學習對於性別角色的形成有很大的關聯性。
男女角色分工
隨著社會文化的不同,性別角色有不同的界定,提供我們對男女「天生」性別角色的重新思索。性別角色的差異並非來自生物的先決條件,而主要是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形成性別角色發展的差異。而隨著社會的變遷,男女的分工模式也會逐漸改變,兩性角色和工作可以互換。
男女角色分工隨著文化不同而有所不同;部落中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角色的分工不因男女而有別。
男女角色分工隨著文化不同而有所不同。有些社會中的婦女也從事打獵、捕漁等粗活工作,例如南美居於高山地帶的印第安人,有些部落的婦女的身手矯捷、強壯,能挑上兩百磅重的東西翻山越嶺。因此,男女角色分工方式未必是一致的。
由此可見,兩性的差異受文化因素影響極大,隨著社會文化的不同,兩性角色行為亦有所不同,由此提供我們對於性別角色行為之刻板印象有深刻的反省與檢討。特別是長久以來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社會規範,致使兩性的社會地位不平等,因此有學者從女性主義的觀點來批判父權社會思想造成性別差異與兩性社會社位不平等。
女性就業的動機探討
一般婦女就業的原因不外乎來自經濟、教育、職場、心理、以及人際等方面因素考量:
家庭經濟上的需求: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與物資的上漲,許多男性無法單獨維持一個家庭經濟開銷,需要夫妻都出外工作才能收支平衡。在社會物價逐年攀升的情況下,需夫妻兩份薪水的收入,方可使家人生活更舒適。
教育上的因素:女性教育程度的提昇,讓女性擁有更具參與勞動市場的能力。
職場上的需求:企業界在考慮人力資源、競爭力與成本等因素下,提供以女性為主的工作機會增加。
心理上的因素:工作對於婦女的自尊心與榮譽感的提昇,有很大的幫助;職業婦女進入職場,其工作生涯可以圓她追求自我實現人生之夢。
人際方面的需求:職業婦女進入職場,出外工作廣結善緣,可以增加社會資源網絡與社會支持,以及成就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