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有盡頭---日出日落 花開花謝自然事 Dr. Jane W. Lee
老當益壯
強壯乃少年人的榮耀‧白髮為老年人的尊榮。(箴言20:29)
「愛老」、「尊老」,就從進入老的世界,感受老的步伐。
聖經
迦勒得希伯崙為業(書14:6-15)
迦勒蒙神派出去的時候,是四十歲;到八十五歲的時候,他還是強壯有力,
四十五年中完全沒有變更;他說:
“無論是爭戰、是出入,
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書14:11)。
社會老化人口的趨勢不可擋,年齡大於65歲為老年人,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65歲以上人口,佔全年總人口數的7%以上,就可稱為老人國家。
「老年」與「老人」
1.「老年」是指人的生命階段,經歷時間累積到某種程度,其生理機能出
現某種程度的退化,適應社會的能力與體能的負擔產生了差距,稱之為老
年。
老年的特徵包括
生理上身體萎縮、機能衰退如視茫、重聽、齒牙動搖等;
在心理上則慌張、多疑、自私、恐懼等,生活步調減緩、食慾降低、頻尿等
狀況。
然而個體進入老年的時間也不同,身體狀況和心理態度都有差異。
2.「老人」則是對人生邁向老年期的人群的概稱。
所謂「老人」是老年人的通稱。其界定可從生物學層面、心理學層面、社會學層面、年齡4層面來探討。
最簡單最容易的分法是以年齡為指標,不過年齡上的老人標準亦隨著時代醫藥科技的發達,人類壽命的延長而改變。
目前國際上常用的標準有二種:
一為以六十歲為標準,如中國大陸六十歲以上即屬於老人;
一為以六十五歲為標準,如我國、日本、英國和美國等國家,在相關的法律中是以六十五歲為老人的界定點。
「老人學」(Gerontology)
「老人學」是ㄧ門理論科學,更是ㄧ門實務科學,所以結合理論與實務,是了解與學習「老人」最好的一種方法。
近年來,因為老年人口的增加,家庭結構的改變,所以學習老人學的人越來越多。
老人學是跨領域的知識,目前老人學之教學方法是以各領域教授為主,包括
健康、心理、社會與政策,各領域之間較少互動與連結,故整合老人學四大主要領域,包含
社會、心理、生理及政策科學可以達到以下目的:
1.建立全人觀。
2.整合不同領域的基本知識概念。
3.建立與其他學門共事之基礎。
4.增進學術整合理論突破之潛能。
老年學基礎知識
1、瞭解老人工作的意義與障礙
「老番癲」、「老扣扣」等「老人無用論」的預設成為障礙
2、老年歧視(Ageism)帶來的負面影響
將老年視為是失能、衰竭、貧窮、疾病、孤獨、喪亡的同義詞。
3、你對老化過程有多少認識?
對於「老化」的認識與了解,發揮同理心來關懷照顧家中及社區中的長輩,
4、老人的形象是怎麼樣的?
5、對老化及生命中不同發展階段的理解
未來不一定會有錢但一定會老
6、老人社會工作的原則和技巧
增加大眾尤是年輕人及老人照顧服務者,對於老化的認識發揮同理心愛心來關懷照顧技巧
7、每個老人都是獨特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長者是寶藏
社會老人學包括:有關老化的教學;提供
從事有關老化和服務老人之人具有專業和半專業知能的預備教育,或尚未老的人認識老人的生活狀況現象。
到了六十歲,幾乎每個人只在一種能力上產生衰退,只有少數的人,有四或五種能力的衰退。
即使到八十八歲也僅有很少的人在五種能力上有顯著的衰退情形。
此一現象顯示了在晚年,可以透過選擇性策略來維持若干能力,使其不致於衰退。
老人之所以失去尊嚴,
一半是由於健康衰頹,不能擔任重任
一半由於知識落後,不能跟上時代
因此,學習新知,似乎是老人充實個人內涵的主要途徑。
以上諸多需求,有必要給予適合的學習場所,規劃適合其參與的教育活動來增進老人適應環境的能力。
高齡化社會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
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7%時,稱為「高齡化社會」。
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14%時,稱為「高齡社會」。
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20%時,稱為「超高齡社會」。